年轻的小姨子在线观看|女生扒开屁股让男的桶|亲嘴扒胸摸屁股免费视频日本网站|国产欧美在线一区二区

您當前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公共服務 > 文化視窗

守護歷史記憶 維系一脈鄉愁
——滁州市文物保護工作調查與思考

來源:滁州市文化館 作者: 賈鴻彬 發布時間:2019-06-06 11:57:31 瀏覽:2864次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保護民族文化遺產,共同守護人類文明的歷史記憶,正是我們獲得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目前,滁州正以嶄新的姿態邁入全省第一方陣,作為文物工作者,我們就是要把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與當前文物工作實際結合起來,把分析今年工作得失與謀劃明年工作結合起來,把日常執法巡查與文物法律法規宣傳結合起來,把文物保護項目建設與創建歷史文化名城結合起來。

一、滁州文物資源概況

滁州市擁有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一處(鳳陽縣),省級歷史文化名村2處(鳳陽縣小崗村和天長市龍崗村);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8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97處,囊括古遺址、古建筑、古墓葬、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等四大類。

全市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共調查登記不可移動文物點1349處,其中新發現885處,復查464處,調查登記消失文物點342處。通過普查,全面掌握了全市不可移動文物的數量、保護情況及周邊環境,建立了紙質文本和電子檔案,為進一步做好文物保護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今年6月,市政府公布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4處,并將來安縣永安橋、嘉山抗日民主政府舊址、藕塘革命烈士陵園及附屬建筑等一批文化遺存申報為第八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重大項目建設中,我市搶救性清理發掘了薄陽城遺址、前郢遺址、白米漢墓群,出土文物二百余件;同時,配合蕪湖路工程改道建設,確定建設控制地帶,有效地保護了何郢遺址。

二、夯實基礎,軟件硬件兩手抓

文物基礎工作從實。全市文物保護工作按照《文物保護法》要求,納入了全市“十三五”發展規劃,納入了全市城市建設總體規劃,納入了市財政預算,并且做到經費逐年增加。根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市政府選出了一批文物點,及時公布為全市文物保護單位。積極對赤湖鋪橋等市保單位申報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高度重視第七批國保單位的保護和管理工作,完成“四有”檔案編制。在文物普查取得成果的基礎上,還開展了專項調查研究工作。對市區多出處重要古代民居建筑,諸如吳棠故居、章益故居等認真進行了實地調查。目前,調查成果的部分內容已融入《吳棠章益故居展陳大綱編制方案》。

古建筑維保從嚴。滁州歷史悠久,古代建筑遺存眾多。近年來,全市精心組織、科學部署,形成了開工維修一批、立項審報一批、方案制作一批、提前謀劃一批的古建筑維修模式,維修保護工作成效顯著。先后重點組織實施了國保單位明中都城維修工程,省保單位上水關、廣惠橋修繕工程。眼下正在實施國保單位瑯琊山摩崖石刻修繕工程。上述項目的實施,較大地提升了滁州市文物建筑的保護和管理水平。

文物安防工程建設從快。安全是文物工作的底線和生命線,我市針對木結構古建筑眾多的特點,重點開展了防火、防雷、防盜、防破壞等工作,通過加強安防工程建設和創新安全工作機制,確保了文物安全。近幾年,先后立項和申報了國保單位、省保單位多個消防、防雷、技防等項目,其中部分已獲國家文物局、省文物局的批準。全市還積極探索安全工作新機制,一是加強責任機制建設。市縣鄉三級成立了安全領導小組和應急小分隊。逐級簽訂了《文物安全目標責任書》,每季度召開一次全市文物安全工作會議,確保安全工作層層有責任,層層有落實。二是加強文物保護員隊伍建設。組建了近100人的業余文物保護員隊伍,爭取由市財政給予資金支持。三是建立聯審聯批機制。與市規建委、國土局、重點局等部門聯合,由市政府牽頭定期召開聯審聯批會議,提前介入建設項目的選址、論證等,從源頭上杜絕新建項目對古遺址、古墓葬等文物的破壞。四是建立與公安機關聯合打擊文物犯罪的協作機制,有效打擊了文物違法犯罪行為,確保了文物安全。

文物考古發掘工作從慎。本著“既有利于文物保護,又有利于經濟建設” 的文物工作兩利方針,積極協調服務全市的各項工程建設項目。一批重要地下文物得到保護,考古工作獲得重大發現。近年來,先后完成了100余個工程建設項目的文物調查、勘探和搶救性發掘工作,文物勘探總面積達10余萬平方米,發現不同時期墓葬20余座、古文化遺址5處。

文物合理利用從寬。一是綜合提升瑯琊寺、醉翁亭、豐樂亭、明皇陵、天長市博物館、吳敬梓紀念館等文物旅游景點開放水平;二是積極組織旅游文化活動,如瑯琊山廟會、古玩藝術品交易會等;三是利用手中館藏文物,組織開發文化創意產品;四是利用“5·18博物館日”、“中國文化遺產日”、“文物保護法頒布紀念日”大力宣傳文物保護工作,積極參與全域旅游推介工作。

三、文物工作面臨的問題與對策

存在問題:

1、市本級文博隊伍力量薄弱。主要表現在文物考古發掘、館藏文物研究方面,專業人員匱乏,缺乏有影響的科研成果。在地方歷史文化名人研究方面,我市的戚繼光、薛時雨、王煜、杭立武、章益、汪道涵等眾多人物研究,仍局限于社會層面,亟待深入研究。

2、文物執法巡查沒有形成常態化。由于點多線長,文物執法人手有限,常常出現“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現象,被動地處理各種舉報,疲于應付。

3、縣級文物行政工作沒有擺上位置。個別區還沒有設立文物所,個別區雖然設立了文物局,執法人員僅有一兩人;有的縣文物保護經費沒有納入縣級財政預算,要一點給一點,工作局面打不開。我省今年從開始將文物工作納入政府目標考核,這種現象有望得以解決。

對策建議:

1、文物保護單位維修項目,由于中央和省級財政補助經費沒有集中投放,造成工程工期太長,既影響文物利用,也不利于文物保護,建議集中使用資金,修一處開放一處,避免工期拖延過長。

2、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維護資金應納入地方財政預算。一些較小的修繕項目,等待國家或者省級維修資金,顯然周期長、利用率較低,較小的項目利用地方預算經費,可以使文物得以及時修繕,節省許多不必要的中間環節。

3、與地方院校合作,有效利用社會資源。建議文物部門主動與地方院校的地理信息學科牽線,探索解決文化遺址特別是大遺址的遙感測繪、館藏文物數據庫建設難題。與美術學科攜手,開展文創產品開發、臨展項目引進等方面的深度合作。與旅游學科共建,創新和擴大志愿者隊伍建設、博物館導覽等合作成果。 

版權所有:滁州市文化館 地址:滁州市瑯琊區清流中路1170號 電話:0550-3048773、3046691
郵編:239000 郵箱:[email protected] 技術支持:中天科技

皖ICP備13005790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