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滁州市非遺保護中心 作者:admin 發布時間:2022-05-18 14:56:43 瀏覽:6778次
流傳在鳳陽境內的嗩吶吹奏藝術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民國期間,鳳陽縣總鋪鎮孫家班、臨淮關鎮尹家班最為出名,是由當時的縣衙“鼓樂班”轉為民間班底。
建國前后,以劉鳳鳴、劉鳳桐兩兄弟的嗩吶班子(俗稱“東山”“西山”)名震淮河兩岸。一九五二年,劉鳳鳴被聘為安徽省藝術學校專職嗩吶教師,劉鳳桐被請到中央樂團做專業嗩吶演奏員和指導老師。他們演奏的一些名曲如《百鳥朝鳳》等,被錄音或灌制的唱片在國內廣泛流傳。
70年代開始,民間藝人安廣珍、禪修等老藝人紛紛帶徒授藝,培養了大批人才。一九七二年,嗩吶和小樂隊合奏的曲目《喜慶豐收》參加安徽省文藝調演,受到好評。一九七九年至一九九九年的二十年內,鳳陽縣文化部門舉辦十多次以嗩吶為主的民間吹打樂比賽。目前,全縣境內有嗩吶吹奏班子五十多個,其中演奏水平較高的有:劉府的“謝成德班”、大廟的“汪家軍班”和府城鎮的“伊德保班”等。
鳳陽嗩吶的傳承載體主要是吹打樂班子,傳承形式是老藝人帶徒授藝。老藝人所收的徒弟有的是自家子孫,也有些是喜歡民間器樂的青少年,沒有正規曲譜,全靠口授手教示范。徒弟藝技成熟后可自行組班收徒,代代傳承下去。2022年5月,鳳陽嗩吶被確定為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