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滁州市文化館 作者:admin 發(fā)布時間:2024-11-24 16:56:15 瀏覽:153次
天長傳統(tǒng)草木染多以草木花葉、莖實、根皮等為染材萃取顏色,用以染物。《唐六典》載:“凡染大抵以草木而成,有以花葉、有以莖實、有以根皮。出有方土,采以時月。”這是一項順應天道自然,遵循四時更迭而為之的傳統(tǒng)印染手藝。唐天寶元年(742年)唐玄宗李隆基為紀念自己生日而在江南富庶之地選址特設天長縣,并賦詩《千秋節(jié)宴》一首,其中寫道:“月銜花綬鏡,露綴彩絲囊。”其中的彩絲囊即指用傳統(tǒng)植物染色染制而成的五彩絲囊。而后直至宋元明清時期,江南一帶都始終是傳統(tǒng)植物染色技藝的繁盛之地。
天長傳統(tǒng)草木染技藝是由當?shù)厥a(chǎn)的各類植物的花葉、莖實、根皮等為染材萃取顏色做染料,結合傳統(tǒng)印染技法用以染物。在其基礎上又逐漸衍生出:蠟纈、絞纈、夾纈、灰纈等四大印染技藝。草木染所賦予織物的奇特之處在于,其變幻的自然色澤。植物染料取材山川大地,因季節(jié)、因時間、因氣候、因地域各種因素,使萃取出的染液呈現(xiàn)出不同的色澤,沒有絕對的重復,因此也具有豐富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
這項技藝除了傳承祖輩們留下的寶貴技藝和智慧結晶,也反應了當時社會的歷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