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安徽日報》電子版 作者:羅寶 發布時間:2017-12-18 瀏覽:1031次
滁州市探索“網格化”公共文化服務新模式,將文化“種”進社區,鼓勵支持文藝工作者深入基層創作、演出,打造系列群眾性文化活動品牌,以實際行動踐行文化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
本報記者 羅寶
社區群眾受惠“網格化”文化服務
12月10日下午,盡管寒意漸濃,在滁州市瑯琊區揚子街道滁陽社區志愿服務廣場上,社區居民卻熱情不減,滁州市文化館首屆“社區文化大舞臺”展演在這里舉行。黃梅歌《洪湖水浪打浪》、廣場舞《歡樂舞起來》、《中國大舞臺》等11個精彩節目你方唱罷我登場,贏得居民陣陣掌聲。
“為了培養社區的文藝隊伍,我利用周末或晚上的時間來社區輔導,一個動作一個動作手把手教,這次演出有幾個節目就是我們一起排演的。 ”年近60歲的滁州市文化館黃梅戲劇團演員雍鳳榮說。如今,她多了個身份,成為滁陽社區的文化輔導員。
如何推動城市社區公共文化建設,讓更多社區群眾享受 “精神食糧”?滁州市今年10月起在城區開展“網格化公共文化服務”試點,通過成立1個社區網格化公共文化服務指導中心,履行服務社區文化和輔導培訓社區文化隊伍兩項網格責任,辦好“社區文化大講堂活動”“社區文化大舞臺展演”“送展進社區活動”三件實事,陸續把文化“種”在城區56個社區網格,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現在很多社區公共文化設施越來越完善了,但居民的文化活動開展得還不夠,人才培養還不足,藝術層次水平還不高。我們通過為每個社區配備網格文化輔導員、志愿者和協管員,把文化活動做起來,把文化設施建起來,把文化隊伍立起來。 ”滁州市文廣新局副局長郭俊杰介紹說,今年首批選擇12個試點社區網格,明后年逐步實現城區56個社區網格全覆蓋,社區文化網格員增加到150人以上,培育群眾文藝團隊120支以上。
白云社區居民張靜是一位淮河琴書的愛好者,平時表演機會少,也缺乏專業指導。自從白云社區被列為 “網格化公共文化服務”首批試點以來,在文化輔導員張成的指導下,水平不斷提高,12月9日、10日連續兩天和文化志愿者劉培楓一道登上“社區文化大舞臺”展演的舞臺,表演淮河琴書《扶貧路上》,贏得各界稱贊,她本人還成為白云社區文化網格員。
在群眾間演出猶如“魚兒入水”
“黨旗迎風在飄揚,高歌猛進去遠航,十九大精神放光芒,滁州山河披新裝……”頭一天寫詞,第二天就走進社區表演,幾名演員因為擔心詞譜不熟,就把音樂快板《十九大精神放光芒》的詞譜寫在一塊木板上,立在表演現場,沒想到觀眾不僅理解,還在表演結束后爭相向演員要詞譜;在定遠縣街頭一塊空地上,沒有舞臺、沒有燈光、沒有地毯,演員王平等人化好妝,按下音響鍵,就表演起了宣傳十九大精神的黃梅大鼓《歌唱新時代》,哪怕只有幾個觀眾,她們也堅持演完;在宋郢社區廣場上,演員王偉唯置身居民中間,一邊唱著《不忘初心》,一邊跟群眾握手互動,并給了一位坐在輪椅上的老太太一個大大的擁抱……
從11月11日開始,滁州演藝集團宣傳十九大精神文藝小分隊帶著自編的節目,深入各地農村、社區、廠礦、學校,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將十九大精神第一時間帶給廣大基層群眾。 “我們兩支小分隊10多天時間連續演出20多場,雖然沒有好的演出環境和條件,但走到群眾中間演出,就像魚兒入了水,看到觀眾的笑容,聽到熱烈的掌聲,再苦再累也覺得值! ”演員王偉唯開心地說。“節目真好看!通過歌舞的宣傳方式讓我們更容易明白黨的十九大精神,謝謝演員們給我們送來這么好的節目! ”看完演出,南譙區龍蟠社管中心花園社區居民徐如功高興地說。
1951年10月,毛澤東主席欣然提筆給原滁縣地委文工團 (后更名滁州文工團)寫下“面向農村”4個大字,這是全國文藝團隊的唯一殊榮。 2010年6月,滁州實施文化體制改革,將原滁州市歌舞團、京劇團、黃梅戲劇團和滁州劇院、瑯琊劇場改制后掛牌成立滁州演藝公司,后更名為滁州演藝集團。雖然名稱變了一個又一個,演員換了一茬又一茬,但這支光榮的文藝隊伍始終秉承面向基層、服務群眾的優良傳統,開展“送歡樂下基層”“戲曲進校園”“文化惠民”文藝演出等活動,把流動大舞臺擺在群眾家門口,把精彩節目唱到群眾心坎里,把文藝工作者和人民群眾的心緊緊貼在一起。據統計,滁州演藝集團平均每年到基層演出達300余場,深受群眾歡迎和喜愛。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加快構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我們正是在這一精神的指引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排演了一批來源于生活的文藝作品,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滁州演藝集團董事長董業龍說。據悉,該集團近幾年排演的現代京劇《沈浩》、反映天長朱壽昌辭官尋母故事的原創黃梅戲《孝行天下》、呈現滁州正風反腐全國樣板的歌舞話劇組合 《走出陰霾迎霞光》、宣傳大明文化的黃梅戲《大明朱元璋之斬婿》等大型劇目,藝術水平高、地方特色濃、社會反響好,其中,《孝行天下》還獲得安徽省委宣傳部“五個一”工程獎。
一批民間文藝人才成“草根明星”
“十九大精神暖心窩,民生工作結碩果,昂首走進新時代,和諧社會歡樂多……”前不久,滁州市第六屆“民生杯”鄉鎮綜合文化站文藝調演隆重上演。從全市各縣(市、區)100多個文化站調演節目中精選出來的十幾個優秀的基層文藝作品,以民生工程、脫貧攻堅、美麗鎮村建設、文明創建等為題材,通過多種藝術形式,展現出各級黨委政府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共圓美好幸福中國夢的時代風貌。
定遠縣嚴橋鄉文化站的戲曲小品《日出山容秀》,展示了黨的年輕扶貧干部扎根基層,帶領群眾致力脫貧攻堅事業的風采;全椒縣二郎口鎮綜合文化站創編的黃梅戲表演唱《精準扶貧暖心田》道出了扶貧帶給群眾生活的巨大變化;明光市柳巷鎮綜合文化站的《情滿錢桿鄉》以充滿濃郁淮河流域風情的明光柳巷錢桿舞,舞出了當地群眾建設美麗鎮村的快樂心情……“由于演員都是群眾身邊的人,演的是群眾身邊的事,語言也融合了地方方言,所以每次演出都得到觀眾的喜愛。 ”全椒縣襄河鎮綜合文化站站長陳本峰說。
除了每年一屆的“民生杯”鄉鎮綜合文化站文藝調演,滁州市各地還組織開展了“中國夢·出彩滁州人”、醉翁亭民間花燈大賽、皖東民歌大賽、“明光之夏納涼晚會”、鳳陽大眾歌會、南譙區農民春晚等大型群眾文化活動品牌,讓城鄉群眾都能參與文藝演出,文藝工作者們深入生活、扎根群眾搞創作的熱情更加高漲。
從2014年至2017年,滁州市整合社會文化資源,延伸公共文化服務平臺,激發群眾文化創造活力,打造 “中國夢·出彩滁州人”大型群眾文化活動品牌,連續推出“滁州好舞蹈”“滁州好聲音”“滁州好才藝”系列活動。同時,采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三結合的運作方式,結合黨委政府中心工作,突出群眾主體地位,給普通滁州人出彩的機會。 “中國夢·出彩滁州人”至今已舉辦四屆,70多場比賽覆蓋了市直50多個社區和四縣,300余支團隊、近萬人次登臺獻藝,60余萬人次暢享文化盛宴,并通過微信網絡投票,吸引更多人關注和參與。鳳陽花鼓、淮河琴書、健身花棍、水鼓、打錢桿等皖東特色民間技藝通過活動流傳開來。母女同舞、父子同歌、祖孫三代齊亮相,普通市民、部隊官兵、大中小學生、打工者、殘疾人等輪番上臺,一大批民間文藝人才脫穎而出,成為“草根明星”,5000多名文化骨干及愛好者被挖掘、培養出來,促進了基層文化隊伍的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