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滁州市文化館 作者:admin 發布時間:2018-02-26 09:28:50 瀏覽:856次
為了豐富滁城人民的春節文化生活,營造喜慶祥和、歡樂向上的節日氛圍,2月24日(正月初九)下午,由市文廣新局主辦、市文化館和八個縣市區文廣新局承辦、八個縣市區文化館協辦的滁州市首個“非物質文化遺產月”活動啟動儀式暨第七屆“醉翁亭”民間花燈表演大賽在滁州市農歌會廣場隆重舉行。市委常委、副市長金力,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朱云霞,市政協教科文衛體委主任丁毅,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于曉波,市教體局局長李中東,市文廣新局局長郝慶孝,市電視臺臺長史新榮,市文聯副主席徐紅等出席了啟動儀式。
《滁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于今年元月1日起正式實行。為貫徹落實本條例,在第七屆醉翁亭民間花燈表演大賽舉辦之際,我市舉行了滁州市首個“非物質文化遺產月”活動啟動儀式,藉此提高廣大群眾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傳播的意識。在活動月期間,我市還將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技藝產品展示展銷會、非物質文化遺產圖片展等一系列活動。
參加本次大賽的共有8支花燈隊,16個節目。作為獻給全市人民的精神產品,參演單位都下足了功夫,拿出了絕活。當日下午兩點半,在鑼鼓喧天、歡聲陣陣的熱烈氣氛中,明光市潘村鎮代表隊首先上場,他們帶來雙龍舞《雙龍迎春喜盈門》。伴隨著響亮的鑼鼓聲,兩條40多米長的紅黃色巨龍盤旋上場。在潘村鎮30多個舞龍人的舞動下,抬龍頭、搖龍身、擺龍尾,或動或靜,龍的精氣神韻展露無遺,引起觀眾連連叫好。一場極具傳統民俗色彩的花燈大賽由此拉開了帷幕。
接下來上場的是鳳陽縣文化館代表隊。他們向觀眾展示了歷史悠久的民間鑼鼓——《回民鑼鼓鬧新春》,鏗鏘有力,抑揚頓挫。樓西回民鑼鼓2017年11月入選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是皖東地區最有特色和最具表現力的民間傳統文藝項目之一。表演時各種樂器配合默契,節奏明快,熱情奔放,粗曠中富含細膩,整支隊伍高、中、低音清晰,層次清楚,有著感人的藝術魅力。
來自全椒縣襄河鎮代表隊的武術花燈《少年強則中國強》,將民間龍獅競舞與中華武術融合呈現,整套表演既讓觀眾體驗中華武術的博大精深,又讓人們感受到民間傳統文化薪火相傳的累累碩果和中國少年剛強堅韌、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六鎮鎮代表隊的花燈串燒《又是一個太平年》,將該鎮的3個省、市、縣級非遺項目手獅舞、老漢推車、踩高蹺融入表演中,由老、中、青三代傳承人參與全場表演。既保留了民間花燈的原生態形式,又加入了民間藝術創新的時尚元素,整套表演花燈薈萃、精彩紛呈,令觀眾耳目一新。
接下來陸續上場的有:天長市文化館代表隊的秧歌舞《幸福秧歌唱天長》和獅子龍燈《龍騰盛世新時代》;瑯琊區文化館代表隊的民間花燈《金龍雄獅慶盛世》和《喜樂瑯琊春色美》;南譙區章廣鎮代表隊的民間花燈《旱船游春樂悠悠》和沙河鎮代表隊的花鼓燈《盛世花燈唱民生》;來安縣張山鄉代表隊的民俗花燈《人間仙境桃花鄉》、半塔鎮的龍船花燈《龍舟共舞譜華章》;定遠縣池河鎮、定城鎮代表隊的民間花燈《河蚌相爭戲春江》、《騎驢唱戲趕大集》等,各代表隊都有非常出色的表演。
民間花燈表演大賽是滁州市文化館為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彰顯本市地域文化個性而精心打造的一個民間藝術品牌,經過十多年的打磨,已經日臻成熟。如今,它做為一個必不可少的品牌活動,不僅成了我市人民每年春節期間的關注點和亮點,也成了弘揚正氣,謳歌時代風尚的載體,受到市民和各界人士的熱烈歡迎。